作者: 文章来源:继续教育学院(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) 发布时间:2025-10-27 浏览:
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,全面提升小学班主任及德育骨干教师的育人理念与实践能力,2025年10月23日—25日,由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“小学班主任及德育骨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培训”顺利举行。来自台州市桐屿小学的47名骨干教师参训,为期3天。通过专家引领、名校参访和案例研讨等多元形式,深入探讨了媒介变革下的学习转型、五育融合实践、智慧班级管理、教育科研方法及协同育人机制等核心议题。这些努力与学校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方面的成就相辅相成,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动能。

一、以需求为导向,锚定育人能力提升目标
本次培训紧扣“双减”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新挑战与新需求,以“育人能力”为核心,课程设计兼顾理论与实践,针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、家校协同、学生心理引导等方面的难题,精准对接专家资源;参训教师们带着“如何应对媒介环境下的教育新问题”“如何将五育融合融入日常班级活动”“班主任科研如何从‘经验’迈向‘科学’”等实际问题而来,学习热情高涨。
二、从“媒介变革”到“五育融合”,打开教育新视野
活动以云端形式开启,专家聚焦媒介变革对教育生态的深远影响,围绕“教师学习转向”主题展开深入分享。讲座结合当前短视频、AI工具、社交媒体等媒介对学生成长环境的深刻影响,指出“教师的角色正从‘知识传授者’向‘学习引导者’及‘数字素养培育者’转变”。主讲人通过生动的案例(如学生因网络信息混淆价值观、班级群沟通中的信息过载现象),剖析了教师需主动适应从“碎片化学习”到“系统性整合”、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双向互动”、从“经验依赖”到“数据支持”的学习转型路径,并提出“建立班级数字契约”“设计媒介素养微课程”“利用工具优化家校沟通机制”等实用策略。参训教师纷纷表示:“讲座如同一面明镜,映照出我们在数字时代教育方法上的滞后,更为我们指明了具体的改进方向。”

参训团队走进一所深耕“五育融合”理念的示范校。该校秉持“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”的办学理念,校园内劳动实践基地的丰硕果实、艺术长廊的学生创意佳作、体育角的运动身影,处处彰显着“五育并举”的生动实践。在校方代表的讲座中,“五育融合”被具象为“可操作的成长行动”:以“学科+德育”课程体系(如语文课堂融入红色故事、数学实践关联社区调研)、“活动+评价”机制(如“五育星章”综合评价体系)、“家校社”协同网络(如联合博物馆开展非遗传承项目)为例,强调“五育不是简单的‘拼盘’,而是基于学生完整生命成长的有机融合”。参训教师通过实地观察该校“劳动周”活动,见证了学生在种植蔬菜、制作传统美食等劳动实践中的动手能力提升,并与该校班主任深入交流了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,避免教育形式化,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。

三、从“智慧带班”到“科研赋能”,夯实班级管理根基
一场聚焦“智慧带班”主题的讲座开讲。主讲人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,凝练出“三阶带班法”: 低段聚焦习惯养成 (通过“班级岗位认领制”培育责任感)、中段侧重自主管理 (搭建“班级议事厅”促使学生参与规则制定)、高段注重生涯启蒙 (通过“职业体验日”引领学生规划未来)。针对班主任普遍面临的“学生矛盾处理难”“特殊学生转化慢”等难题,主讲人详细介绍了“非暴力沟通四步法”“个性化成长档案建立技巧”等实用工具,并现场模拟了“学生冲突调解”场景,指导教师运用“倾听—共情—引导—共识”的流程有效化解矛盾。参训教师们边听边认真记录,不少老师由衷感慨:“原来班级管理可以如此充满温度与智慧!”

“班主任不仅是教育者,更应是研究者。”讲座精准直击“教育科研难”这一核心痛点,主讲人以幽默风趣的语言,巧妙破除了“科研=写论文”的固有误区,明确指出“班主任的科研其实就蕴藏在日常工作中:一次失败的班会课反思、一个特殊学生的跟踪记录、一组班级活动的效果对比,这些都是宝贵的科研素材”。通过列举真实案例(如某班主任通过细致记录“学生迟到原因”数据,成功改进了值日制度;某班级通过实施“情绪日记”,有效降低了冲突率),主讲人深入讲解了“问题发现—归因分析—策略设计—效果验证”这一完整的科研闭环,并着重强调“科研的真正目的是改善实践,而非盲目追求高大上”。参训教师现场分组讨论“本班最想解决的一个教育问题”,并尝试用“现象描述—归因假设—干预方案”框架设计研究计划,现场思维碰撞热烈。

四、从“思维建立”到“协同育人”,探索德育新机制
一场聚焦“班主任核心思维”的专题讲座,引发了参训教师的深度思考。专家提出,班主任须具备“三种关键思维”:系统思维(班级管理要“整体规划—分步实施”,如将学期目标分解为每月主题、每周重点)、预判思维(提前识别学生问题苗头,如通过“学生社交圈观察”“作业完成状态变化”预判心理波动)、创新思维(常规管理不靠“管卡压”,而用“活动激励”,如用“班级吉尼斯”激发内驱力)。主讲人结合大量实践案例,如“班级公约生成记”“问题学生转化三部曲”等,深入阐述了“常规管理不是约束,而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”这一理念。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深受启发:“原来班级常规管理可以如此富有创意且高效!”

参训团队走进了一所充满科技感的“未来学校”。该校以“科技赋能教育、协同共育未来”为特色,其“未来教室”配备了互动教学屏,“心理健康驿站”引入了AI情绪识别设备,“家校共育平台”则搭载了实时沟通模块,共同勾勒出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图景。在校方代表的讲座中,“协同育人”理念被具象化为“三维协同”模式:家校协同方面,通过“家长课程超市”提供家庭教育指导,借助“亲子任务单”促进情感联结;校社协同方面,与社区图书馆、科技馆共建实践基地,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;师生协同方面,建立“学生自治委员会”,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决策。
五、满载而归,共赴育人新征程
三天的培训中,老师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:课堂上认真记录、积极互动,参访时细致观察、主动提问,小组研讨中碰撞思想、分享经验。参训教师代表在总结中感慨道:“这次培训不仅帮助我们更新了理念、掌握了方法,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‘育人’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艺术。我们将把所学带回学校,转化为更优质的班级管理和德育实践。”
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培训是学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,未来将持续聚焦一线教师需求,打造更多“有深度、有温度、有实效”的培训项目,助力更多教师成长为“懂教育、会育人、善创新”的新时代骨干力量。
(撰稿人:周超;图片:周超)